×
向仙人掌學習
立即閱讀
關閉

人和:為啥設計?

我們通常都是說為人設計。可是當設計目標變成設計任務書後,就會忘記了?

例如:一個15萬平米建築面積項目,任務書是用地5萬平、容積率3.0,建築面積15萬、商辦和住宅各7.5萬。(大致是近來規劃的底線:商住比五五開。)

建築師眼中就自動分解為:5棟2梯4戶百米住宅,一個社區級商業中心,一棟25層每層1500平百米寫字樓或SOHO。

這大致算常規的項目了,建築師都覺得簡單?

接下就是比較流線、空間、立面。有市場意識的會算下賬,比較下那種產品更抵賣,想法多擠點出來。

這就是設計的目標了嗎?

如果,建築師將任務書的面積指標分解為使用人數,會使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設計的結果不一樣嗎?

通過人均建築面積*,住宅soho30平米/人、商業1.25平米/人、辦公10平米/人,計算使用人數。

將一個15萬平米建築面積項目,以使用人數、高頻時段(而不是面積)來表達,如下表:

面積和人數
低商須導入30000人消費?這不是個小數。

假設住宅750套住宅和3.75萬soho全銷售的話(相對好銷和入住),潛在駐地消費人口最多為2500+3750=6250人可以幫襯消費。這樣還需要從項目外導入30000-6250=23750人。

(*上述計算標準可能不準確,且實際使用時有波峰波谷,但為說明思考方式,大致以此轉換為使用人數。)

哪去弄這些人來?如果周邊是空地,或者連開發商拿地時也沒想好這個問題,就麻煩了。

20120312100707403_500,3338269f65d4ae5f76ef93430787bb_p1_mk1

如本站前文“天時:真的過剩?什麼更剩?”,低商是最難去化的,即回報最差的。如果不能用“拖字訣”,該怎麼辦呢?

弄這些人來,本來是“先有雞還是先有蛋”的問題,如果招商經營得好,自然就有人來的?

但前提條件是“來得了——易到達”。“來客數”是“提袋率”的基數。這是規劃師和建築師的職責。通行能力對比

上圖顯示,導入人口方式首選是軌道交通;其次是步行、自行車和巴士;我們使用最多的自駕車(建設地下車庫),低效高成本,反而是最差的選擇。

性價比最高的導入方式是步行和自行車!!!  “唯利是圖”的開發商意識到了嗎?

至少還需要23750人幫襯的商業中心,如果沒有軌道交通,應該首選為周邊人群提供步行300米(負重步行最大距離)5-6分鐘到達,或2公里內自行車5-6分鐘到達的便利,這樣大致能在一小時內(12:00-13:00和18:00-19:00)導入能支撐37500平商業的消費人口。

如果周邊沒有足夠人口,又不能用軌道或巴士保證必要的通行到達能力,不是城市規劃就是商業選址的錯誤。有再好的經營和招商都會是難盈利的?這就是家樂福必須開班車的原因。

CWG_spread-40-41-537px120150424125508636131

現在的城市規劃、建築設計真的關心這些基礎但可以說是關乎商業的生死問題嗎?

如果不是為老弱病殘“窮”而設計,只是為“意義”或少數人而設計可以無視……可惜,“來客數”是“提袋率”的基數。0乘以100%也等於0.

暫時推導到這裡。但已經隱約覺得,“為滿足任務書建築面積而設計”,和“為滿足任務書建築面積所對應的人數而設計”,設計出發點和設計成果將有很大的不同。


“城·雙城對“觀點:以建築面積為目標,規劃師、建築師眼裡是無生命的牆、柱、梁;轉化為充滿其間的人群後,設計的目標結構和結果會有本質的不同。

(本文圖片均來自互聯網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