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向仙人掌学习
立即阅读
关闭

商业建筑设计——一切为了“看得见、易到达”(上)

商业建筑设计有不多的、适应于不同成熟度地段的、被证明可行的营运模式。例如:专业市场、大卖场、mall、商业街区等。

但是不管是采用什么业态,唯一不变的原则或者说是判断的底线只有一个——尽可能被看见,销售的行话叫“曝光面”。

我们在规划设计低层街铺时,“曝光面”被营销部门提的最多。即尽可能将街铺直接面对城市道路。在他们看来,这样的街铺才能卖掉或租个好价钱。对于准备大量卖掉的街铺,选择规划方案的原则更是——那个方案直接临街多,就选那个方案。

而且,这个临街,是指有汽车通行的街。

这和建筑师信奉的内街,人性、舒适,完全不是一个路子。十年了,在试图说服“营销部门”的时候,对方总是说,在我们这,内街都死得很惨。营销开始说的时候,还有些犹豫。越到后来,案例越来越多,底气越来越足。

gafton_street_dublin_ireland

观察后逐渐明白,商业的存活和发展,尤其在早期,不是取决于目标性人流,这是存量,不足以养活商铺。而是截留住随机路过的人流,抢走边甚至跨区域竞争对手的客源,并将他变为回头客。在私家车时代,更是如此。

我们都有在外办事游玩,打算吃饭的经验。在商业街区,边开车边找店,突然看到还对胃口的餐厅,有正好有停车场或停车位,就会很高兴地就近停车入内。在不熟悉的地区,甚至已门外停车量和店内顾客的多少决定选择。

从这个过程分析,这家餐厅能做成这单生意的条件:车路过+看上去合口味+不太远能停车。这个流程基本符合所以驾车的随机人流,不管在城乡结合部还是城市中心区。而这部分人随机人流,又是克服距离感最容易,消费能力最强的潜在回头客流。

DSCN1204-street-night-1

因此,不管步行者怎么厌恶在拥挤人群中前进的车辆,商家确必须让这些车流看见并易于停下。直到这个街区成为无可选择的城市中心,才能开辟成步行街,或室内街。因此,非核心区的商业街区养成期,千万要晚些再玩步行街。

因此,商业街区的规划策略就是:早期路网毛细化的小街区+预留后期多层商业(先作为广场、停车场)。直到街区成为区域中心后,再关闭一些道路,成为步行街和步行广场。并兴建多层商业。当然,这个街区划分就比较讲究了,要考虑动态开发因素、还有街铺业态所需进深也会随着商业成熟有所变化。

餐厅如此,超市、mall、KTV或酒店也是这样吗?

开车路过,看不到这 儿有超市、mall你会减速、找入口、停车进入吗?这次你不进入,还有下次的生意吗?在网上定好酒店、KTV,在路上绕圈子找不到,你和你的朋友,都需要停车下来打电话问前台地址,你下次还愿意再来吗?

“看不见”就不能“易到达”,“看见了”还得创造条件“易到达”。这些不就正是规划师和建筑师能做到吗?

can-be-seen

“城·双城对“观点:

被人看到,被车看到,最好在飞机上、卫星上也能看到。

“被看到”至少还有机会,“看不到”连机会都没有了。正如世界进入了“眼球经济”。

 

这样,就从街铺的曝光面,说道了整个商业设施的“看得见”和“易到达”。

(待续……)

 

上一篇:

下一篇: